近日,國家統計局和海關總署相繼發佈葡萄酒相關數據:今年1~4月,全國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產量4.1萬千升,同比下降26.8%;而葡萄酒進口量7.62萬千升、進口額24.3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0.6%和15.3%。這是葡萄酒從1月份以來連續四個月下降,無論是國產酒還是進口酒,似乎都面臨著“跌跌”不休的局面。對此,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呢?
下調產能預期,葡萄酒淡季“雙降”
4月份,白酒、葡萄酒等銷售已經進入傳統的淡季,飲料和啤酒則非常活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規上企業白酒產量同比下降28.1%,葡萄酒同比下降18.2%,而啤酒產量同比增長21.1%。
煙臺某葡萄酒企業表示,春節旺季過後,葡萄酒將會進入一段較長的淡季,企業一般會根據往年的產量、市場現狀和經銷商預期訂單進行產能重新規劃,這是常態化操作。數據顯示的下降,其實是企業對於管道容納程度和當前市場消費研判的一種體現。而且叁四月份,企業對於消費市場的預期就不高,基數比較小,無論增長還是下降,都是可以接受的。更主要的是在旺季來臨之前,要提前做好準備。
進口酒同樣如此。深圳好明天實業總經理宋世斌說,公司大量採購進口酒一般是在旺季來臨前的一兩個月,而進口酒的旺季大都集中在下半年,中秋和春節的銷量占到公司全年銷售額的60%,上半年的確是葡萄酒的淡季。宋總介紹說,公司原計畫4月份到港一批德國酒,但礙於當前市場現狀和分銷商的訂單,3月份就叫停了德方的發貨,改在7月份,這也是應對當前淡季的一種主動調整。
對於經銷商來說,經過疫情叁年,提高了大家的風險意識,從大量囤貨到現在小規模拿貨,葡萄酒商也改變了策略。一位廣州酒商趙總表示,2019年拿的一批貨,直到去年才清空。現在公司對於葡萄酒的策略是,小批量、多頻次拿貨,保證庫存安全是前提。這種局面的改變,可能要等到中秋節前後。
從各方的態度來看,葡萄酒產量和進口量下降,都在大家預期之中。這其中既有管道壓貨風險的問題,也有終端銷售需要時間恢復元氣的原因,主動下調產能預期,規避壓貨風險,等待市場復蘇,無論是國產酒還是進口酒,大部分人都持這種態度。
恢復增長關鍵,改變銷售鏈條“停滯”的局面
我們知道,葡萄酒的產量和進口量是企業根據市場和自身狀況做出的一種預判,這種預判跟管道和終端的實際情況會有一些出入,尤其是整個行業剛剛擺脫疫情影響,對於消費判斷還缺乏信心的時候。要擺脫這種情況,關鍵在於讓整個產業鏈運轉起來,尤其是下遊。
旅法博士程是認為,現在國內酒商對歐洲葡萄酒的訂單普遍壓縮,即使有訂單,也是非常謹小慎微,這反映了當前行業的一種求穩的心態。要改變這種局面,有叁種辦法:其一,用品類差異沖淡季,比如幹白、起泡酒、無醇葡萄酒等,在歐洲是夏季酒飲的暢銷品類,國內也有很多知名幹白產品,別人的淡季也許是這些品類的旺季。其二,提振管道和終端信心,給經銷商設計動銷方案,消除他們的疑慮,從根本上增強管道吞吐能力,恢復市場。其叁,重視葡萄酒的家庭消費和普及,這是國內存在的最大問題,可以針對家庭出行、露營、聚會等消費場景進行推廣。當然,這不是一下子能能實現的,一旦解決,葡萄酒將不再有淡旺季之分,市場規模將會大幅度的提高。
廣州酒商趙總也表示,葡萄酒的銷售壓力的確很大,但並非沒有機會,尤其是國產酒,他們更接近消費端,瞭解經銷商的需求。淡季的時候要做好叁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注重宴席和禮品市場,可以對此設計促銷方案和政策,幫助酒商動銷。第二,維護客情跑市場,疫情叁年耽誤下來的酒商拜訪等工作,可以趁機做起來,啟動管道。第叁,國產酒可以邀請管道商和消費意見領袖參觀酒莊,通過上遊資源影響管道和終端,做好經銷商和消費者心智引導工作。
現在葡萄酒行業面臨困難的邏輯在於,消費端沒有太大起色,導致管道不敢壓貨,從而影響到上遊的葡萄酒產量和進口量。葡萄酒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讓整個銷售鏈條動起來。
在小編調查中,更多的經銷商覺得,“拐點”可能在中秋!一方面,經銷商需要半年的時間來消化庫存,從而恢復管道活力。另一方面,旺季的到來應該會刺激消費,從而讓整個銷售鏈條運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