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當地時間2月18日,中央外辦主任王毅與美國務卿布林肯還是在慕尼克見了。新華社發的通稿說,這是一次非正式會見,應美方請求而舉行的。美國主流媒體透露,由於這次會見的非正式性質,媒體連拍照的機會也沒撈到。為掩人耳目,布林肯是從下榻的賓館地下車庫前往約定地點,會談時長約一個小時,議題包括流浪氣球、俄烏衝突、東北亞上空的導彈發射以及臺灣問題等。
中美首席外交官的會見本應在2月初,地點原定在北京,且會受到更高規格的接見,討論的時間更充分、議題更廣泛,且是大大方方的正式會見。但是美方在布林肯出訪前演了一場政治鬧劇,硬生生地把中國一個失控的民用飛艇炒成了天大的威脅,完全破壞了兩國之間的正常交流氛圍。全美百姓在反華輿論的鼓噪之下,竟然對中國的一個氣球產生了莫名的恐慌,什麼美國國家安全防線被輕易突破,蒙大拿州上空的核基地和導彈發射井等資訊均被竊取等謬論甚囂塵上,後來矛頭直指拜登本人,以致他不得不於2月16日就此向全美人民作出解釋。
《紐約時報》此前披露,中國氣球從海南升空的第一天開始,美國就一直對這個氣球進行監視,並不像外界形容的那樣,神不知鬼不覺地飄到美國本土。本來中美雙方完全可以坐下來以理性、冷靜和專業的做法加以處理,中國外交部也對此表達了“遺憾”,在外交語言中,“遺憾”包括著一絲歉意,有點外交常識的人都很清楚中方顯示了誠意。但美方執意政治炒作,最後把“流浪氣球”演變成了一場十足的外交和國防事件。拜登居然下令動用空軍武裝力量,駕駛最先進的戰機,連續打下四個氣球,“這種行為匪夷所思,近乎歇斯底裏”。
王毅與布林肯的這次見面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這是美國動用武力擊落中國民用飛艇以來的第一次,不論是正式或非正式的見面,說明兩國的外交溝通大門並沒有關上。王毅向布林肯表明了中方在所謂飛艇事件上的嚴正立場,要求美方改弦更張,正視並解決濫用武力給中美關係造成的損害。布林肯自然也不放過機會,向中方說些硬話,稱中國高空探測氣球進入美國領空的行動是不可接受的,強調“這類行動今後絕不能再發生”;此外,布林肯還警告中方不得向俄羅斯提供武器支持及幫助其繞過相關制裁。美國副總統哈裏斯也在慕尼克安全論壇上表達對中俄加強關係的不安。在俄烏戰爭迎來一周年之際,西方國家的防長們雲集歐洲,開會討論進一步向烏克蘭供武問題,甚至把援烏戰機也提上日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售武問題上將“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霸道做法表現得淋漓盡致。
王毅主任慕尼克之行顯然是有備而來,在演講和答主持人問環節,均對美國的行徑進行了無情揭露,給歐洲國家上了一堂生動的戰爭與和平之課。中美雙方在慕尼克安全對話平臺上,可謂是唇槍舌劍,王毅更是講出了許多國家想講而不敢講的話,為世界伸張了正義。
其實,對美國這一套的做法看不慣的不僅僅是中方,美國前常務副國務卿佐利克2月14日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批評美國政府渲染“中國威脅”。他指出,“對於一個氣球的恐懼暴露的是美國政治而非中國政策的問題”,拜登政府過多從政治考慮,“使其失去了將偶發事件轉為外交對話的機會”。他說,拜登政府本可以正常安排布林肯2月初訪華,避免兩國間事態升級,但除了對抗之外,美國似乎不知道如何與中國打交道,或出於美國國內政治的需要,無從作出機智及建設性的選擇,這也是世界許多國家的共同疑問。
氣球事件讓中美關係雪上加霜。美方想在不道歉的情況下,讓這起事件蒙混過關。打下氣球易,修補裂痕難,特別是美方動用武力解決兩國間的突發事件,顯然是在砸穿兩國關係的地基。美方在慕尼克對中國除了警告還是警告,這一招顯然不靈。如果美國不拿出一點改善雙邊關係的誠意,中美再多的接觸恐怕也是枉然。拜登責成布林肯就全球管控氣球牽頭制定一套國際共同規則,但要落到實處,中方的參與必不可少。中國不怕競爭,更不擔心所謂的國際規則約束,可問題的關鍵是,國際規則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而不是某一國的緊箍咒,無論是氣球問題,還是對衝突雙方的售武問題,均不能搞什麼世界的雙重標準,這是慕尼克中美外交交鋒給國際社會的最大啟示。